欢迎访问广西品牌协会!

霖达羽绒

发布日期:2024-08-19 15:40:09

3a839855b18cee91084e83d95a52765.jpg

剪裁、缝制、填充……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中国羽绒之乡”港南区桥圩镇,在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看见工人们正在赶羽绒产品出口订单。

“10月初,我们出口了5万套羽绒产品到欧美国家,现在正赶新的出口订单。”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经理余可告诉记者,其公司生产的羽绒羽毛和羽绒被、羽绒枕等床上用品除了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远销欧美国家。

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由单一羽毛加工向生产高档水洗绒、羽绒制品方向发展——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桥圩羽绒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桥圩镇羽绒加工企业约1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50家,全镇共有分毛机800多台、水洗羽绒生产线11条,从业人员超3万人,初步形成以羽毛羽绒产业园为载体,霖达、小荷、利信隆、亨利来等规上企业为集群,龙头带动、链条延伸、规模发展的新格局。

从走街串巷收购鸭毛起步

“这是我们从事羽毛羽绒行业人员的共同骄傲。”提起“中国羽绒之乡”这个金字招牌,余可激动地说,桥圩镇的羽绒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40多年艰苦卓绝和自强不息的发展过程。

余可是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第三代接班人。他的外公在20世纪80年代,骑自行车走街串巷收购鸭毛、鹅毛,并带动部分桥圩人加入收购的队伍。当年的创业者常年在外地收购羽毛再运回桥圩进行初加工,桥圩逐渐形成水毛集散地。

20世纪80年代末期,桥圩镇松马村的鸭毛收购个体户仿制分毛单箱机,标志着桥圩羽绒进入分毛时代。紧接着,该镇兴起一批专门打绒的家庭小作坊。90年代,桥圩镇开发建设了桥圩羽绒城,60多家小规模羽绒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家里祖辈三代都跟羽毛羽绒打交道,余可自然而然也走上了这条道路。从2006年入行至今,余可17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过去,我们通过为知名企业贴牌代工,提升产品利润。”余可说,“为别人贴牌代工,不是长久之计。既然我们掌握技术和产品,为什么不自创一个品牌?”2018年,余可注册“霖达”商标。如今,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创新制造龙头企业,每年生产羽绒羽毛7000吨、出口羽绒制品30万套,实现年产值1.25亿元。该公司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并获得中国羽绒工业协会颁发“羽绒制品信誉保证标志”。

桥圩镇先后荣获“中国羽绒之乡”“中国优质羽绒生产基地”“中国优秀羽绒产业集群”等称号。在这里,有不少像余可这样的接班人,他们接过祖辈、父辈的接力棒,经过不懈奋斗,把不起眼的羽毛羽绒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在桥圩镇羽绒产业展示厅里,一张世界地图彰显这座小镇羽绒产业的重要地位——桥圩镇作为中国三大羽绒基地之一,年加工羽绒总量占全国的28%、世界的18%,桥圩羽绒遍及世界各地。